小米手环8/NFC跑步豆模式如何使用

我们为关注自身跑姿状态的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项跑步姿态识别功能。通过特定的佩戴方式,可以从穿戴设备获取到一些特定的跑步姿态信息,帮助您分析跑姿情况和改善方式。

跑步豆模式佩戴方式:

补充说明:佩戴完成后请检查表盘内容是否面向自己,如果方向不对将导致数据记录有误。

支持监测的数据项:

跑步类

步频

步频,即脚步的频率,竞走或跑步时两腿在单位时间内交替的次数。是决定走、跑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步/秒表示。竞走步频可达3.5—3.7步/秒;短跑步频可达4.6—5.1步/秒。其快慢主要决定于人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快肌(白肌)纤维在肌肉中的百分比,运动器官的协调性,肌肉力量及收缩速度等,是一个先天性较强的因素。通过科学的训练,步频可以提高。

步幅

配速=步频*步幅

一般都把相对步频高的跑法叫做“步频跑法”,而相对步幅较大的跑法叫做“步幅跑法”。在顶尖跑者中,步幅是决定成绩最关键的因素。

步频配速比

即步频/配速

配速快时步频过小,说明步幅大,容易受伤;

配速慢时步频过大,说明步幅偏小,跑步效率低。

触地时间

单脚脚掌从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所花的时间,跑步时每一步脚掌落在地面上的时间(单位:毫秒)。

腾空时间

跑步时脚掌同时在空中的时间(单位:毫秒)。

触地腾空比

触地时间除以腾空时间,为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

内外翻幅度

外翻幅度反映脚从初始着地到开始蹬地这一阶段向内旋转的角度。旋转角度通常在 5°~25°之间,较大或较小均会增大运动损伤的风险。

着地方式

分为全掌着地、前脚着地、后跟着地。

着地冲击力

着地冲击力是指脚着地时受到的地面冲击,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之一。落地接触地面的时间是体重的零点一五倍,完全支撑后冲击力可达体重零点二到零点三倍,然而每缩短三十秒的跑步速度受力就会增加零点五至零点六倍体重。

骑行类

踏频

踏频用脚踏每分钟转动的次数来表示。

注意:运动中、番茄钟、倒计时进行中无法从App切换佩戴模式。

跑步豆使用方式:

在App或者手环设备上切换为“跑步豆”模式,并根据提示是在App-运动页面内发起户外跑、室内跑步、健走或者骑行运动。

切换跑步豆模式路径:

手环:设置->佩戴模式->进入跑步豆模式->开启;

App:设备页->切换佩戴模式->跑步豆模式。

退出跑步豆模式路径:

手环:触摸手环屏幕亮屏后,点击屏幕,弹出上滑退出,按住箭头上滑后,确认退出。

发起运动路径:

APP运动页(户外跑步、户外健走、户外骑行、室内跑步)->选择任意一项运动->选择跑步豆->选择GO->佩戴完成。

补充说明:

1.此模式无法记录心率、血氧等数据。

2.确保在App内已发起运动,否则无法记录运动数据。

跑步豆拆卸方式: